Leader: 徐嘉欣
Recorder: 黄家恩
Reporter: 郑凯恩
Checker: 吴彩妮
Timer: 潘欣倩
Material Manager: 潘慧珊
"We Instead Of Me"
第一组 | 30/03/2011
苏门答腊虎(学名:Panthera tigris ssp. sumatrae)是同类物种中体型最小的老虎,雄性体重100-150kg ,雌性体重75-100kg,脸部周围的颊毛较长,胡须也长,全身鹅黄色。苏门答腊虎拥有所有老虎中最暗的毛皮,它的黑色条纹显著,条纹之间的间隔很小,而且条纹常是一对对排列,前腿也有条纹。它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。栖息的环境从平原森林到高山。仅存野生的苏门答腊虎大约有400-500只,主要是在印度尼西亚岛的五个国立公园。
品种介绍:
苏门答腊虎(学名:Panthera tigris ssp. sumatrae)是同类物种中体型最小的老虎,雄性体重100-150kg ,雌性体重75-100kg,脸部周围的颊毛较长,胡须也长,全身鹅黄色。苏门答腊虎拥有所有老虎中最暗的毛皮,它的黑色条纹显著,条纹之间的间隔很小,而且条纹常是一对对排列,前腿也有条纹。它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。栖息的环境从平原森林到高山。仅存野生的苏门答腊虎大约有400-500只,主要是在印度尼西亚岛的五个国立公园。
外形特征:
外形特征: 苏门答腊虎是现存所有老虎亚种中最小的亚种。雄性苏门答腊虎平均体长(从头至尾)234cm,体重约136kg,雌性平均体长198cm,体重91kg。其条纹比其他老虎亚种要狭窄,胡须和鬃毛浓密(尤其是雄虎)。 苏门答腊虎由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著名兽类学家Pocock于1929年定名并确立为新物种。其祖先源自更新世早中期的大陆虎类。12000 年前海平面上升,使得苏门答腊地区与亚洲大陆隔绝,数以万计的野生虎被分离形成差异显著的新亚种。苏门答腊虎身上有深橘色的皮毛与密集的条纹,这些典型特征使它与大陆虎种明显分别开来。 分布地区: 苏门答腊虎的栖息地主要是苏门答腊群岛范围内的热带雨林,活动范围依据猎物密度与栖所面积大小程度而定。分布的密度平均为5只虎/100平方公里。苏门答腊虎保护计划研究人员选用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系统来绘制已知和潜在的苏门答腊虎栖息地分布图,并分析它们所面临的威胁。这样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: 在国家公园里,研究人员利用分类土地资源探测卫星影像划定已知的老虎分布区域,在影像上找出典型的老虎栖息地特征。 研究人员通过对光学和遥感影像的分析,找出在苏门答腊地区其它可能适合老虎生存的类似生态环境。 生活习性: 苏门答腊群岛生活的范围是热带雨林。主要食物是水鹿、野猪、豪猪、鳄鱼、蟒、幼犀和幼象等。不同于生活在平原地带的猎豹和狮子,雨林中的苏门答腊虎必须依靠潜伏袭击猎物。 居住在泥灰藓类植物和内陆红树林的低地森林。 喜欢坐在较浅的水中乘凉。 通常不会群居,并且不友善。 用其粪便和尿液标记领土。 吃任何会移动并活生生的动物。 拥有敏锐的视觉和听觉,是打猎的优势。 生长繁殖: 苏门答腊虎一年四季均可交配,但集中于冬末春初,雌虎怀孕期约103天,每胎生2-4只幼崽,刚出生时,虎崽约重1kg-1.4kg。这时的幼崽还未睁开眼睛,体质也极其脆弱,雌虎需时刻保护幼崽,使其免受雄虎或其它动物的伤害。十天后,幼崽眼睛睁开,从第1到第8个星期之间完全依赖母乳为生。哺乳期约5-6个月,幼虎在最初8个星期内完全依赖母乳为生,大约6个月后雌虎开始教它们捕猎技巧,幼虎2岁左右独立生活,4岁性成熟,野生的苏门答腊虎最长寿命为15年,人工圈养下最长寿命为20年。 种群现况: 由于人类入侵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,苏门答腊虎栖息地已不断减少,并被切割成碎快。1978年进行的勘测,估计野生苏门答腊虎的数量约1000只。而1985年,印尼林业局的勘测人员估算有26个自然保护区有虎存在的迹象,数量为800只左右。而到了1992年,印尼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协会(PHPA)做出了统计,还有400只虎分布在苏门答腊5个国家公园里,它们包括: • Gunung Leuser国家公园 • Kambas国家公园 • Kerinci Seblat国家公园 • Bukit Barisan Selatan国家公园 • Bukit Tigapuluh国家公园 濒危原因: • 栖息地破坏 早在1990年以前,APP(Asia Pulp & Paper,亚洲浆纸业总公司)就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开设了工厂。世界环保组织曾要求APP等造纸公司立刻停止对苏门答腊森林的破坏,因为对森林的破坏造成了苏门达腊虎栖息地的大量丧失,这已使它们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。造纸业迅猛发展使森林覆盖率急速萎缩,“全球森林观察组织”在 2001年估计,印尼的森林覆盖率已减少72%。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,印尼每年森林采伐量达3,000万亩,相当于比利时全国面积的大小。“世界资源机构”统计,在前总统苏哈托统治的32年中,印尼已失去了6亿亩森林,等于德国与芬兰面积的总和。 • 过度捕杀 在苏门答腊,猎虎行为一直很猖獗。在当地街头,随处可见虎骨、虎爪、虎皮等虎制品出售。20世纪30年代初期,荷兰商人弗罗林每年都能收到150-350张苏门答腊虎皮。在当时,每张虎皮售价100美金,到70年代售价则上升到3000美金。韩国在1975年到1992年间进口了6128公斤虎骨,平均每年进口340公斤,其中有3720公斤虎骨来自印尼,这相当于猎杀333只苏门达腊虎(风干的虎骨平均重约12公斤)。1981年是印尼虎骨出口量最大的一年,当时共出口虎骨1060公斤;其次是在1975年,当时出口虎骨620公斤;1988年则出口虎骨560公斤。在1992年之后,印尼虎骨出口量大减,1992年当年只出口虎骨55公斤,因为野外的虎真的不多了。尽管如此,1992年估计仍有42只虎被捕杀;1994年则约有51只虎被捕杀;1998年3月到2000年间有66只虎被捕杀;2001年一只活虎甚至被走私到马来西亚。2002年经有关保护组织调查,在苏门答腊八个省中,有24个城市中的484家商店公开销售虎制品,这些店家大部分是纪念品商店、药店和皮毛市场。来由于爪哇人口猛增,每年约有60万人从爪哇移居到苏门答腊,这样的移民潮给苏门答腊岛带来更为巨大的压力,也使得人虎冲突进一步增加。 保护级别: • 被列入《华盛顿公约》附录Ⅱ:一类保护动物。 • 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ver 3.1:2008年红色名录——极危CRITICAL(CR)。
Guek Yee Hui©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.